字典帮 >古诗 >和陶读《山海经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7-28

和陶读《山海经

宋代  苏轼  

二山在咫尺,灵药非草木。
玄芝生太元,黄精出长谷。
仙都浩如海,岂不供一浴。
何当从山火,束縕分寸烛。

和陶读《山海经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和陶读《山海经翻译及注释

《和陶读《山海经》》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二山在咫尺,灵药非草木。
玄芝生太元,黄精出长谷。
仙都浩如海,岂不供一浴。
何当从山火,束縕分寸烛。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在与陶渊明共同阅读《山海经》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仙山灵药的奇妙景象,表达了对仙山仙草的向往和渴望融入其中的情感。诗人通过描写山海经中的仙山灵草,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婉约的语言风格,通过描绘山海经中的仙山仙草,展示了苏轼对仙境的向往之情。诗中的“二山在咫尺,灵药非草木”表达了仙山的神秘和超凡的特性,仙山上的灵药不是普通的草木所能比拟的。接着,诗人提到了玄芝和黄精,这是仙山上的两种灵草,生长在太元山和长谷山上。仙都浩如海,形容仙境的辽阔和壮观,表现了诗人内心对仙境的向往。最后两句“何当从山火,束縕分寸烛”,表达了诗人对能够亲身体验仙山之火的期盼,将自己化作束縕(一种古代朝服)来点燃一寸的蜡烛,以此表达对仙山的敬仰和臣服之情。

这首诗词通过对仙山仙草的描绘,展示了苏轼内心深处对仙境的向往和对仙山灵草的赞美。诗人通过婉约的语言和巧妙的形象描绘,使读者感受到了仙山的神秘和壮丽,同时也表达了对仙山的敬仰之情。整首诗词充满了浓厚的仙境氛围,给人以遐想和想象的空间,展现了苏轼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

和陶读《山海经拼音读音参考

hé táo dú shān hǎi jīng
和陶读《山海经》

èr shān zài zhǐ chǐ, líng yào fēi cǎo mù.
二山在咫尺,灵药非草木。
xuán zhī shēng tài yuán, huáng jīng chū zhǎng gǔ.
玄芝生太元,黄精出长谷。
xiān dōu hào rú hǎi, qǐ bù gōng yī yù.
仙都浩如海,岂不供一浴。
hé dāng cóng shān huǒ, shù yūn fēn cùn zhú.
何当从山火,束縕分寸烛。


相关内容11:

夜泛西湖五绝

闺妇

黄雀痴

咏兴五首并序

会二同年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满庭芳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
  • 首夏病间
    我生来几时?万有四千日。自省于其间,非忧即有疾。老去虑渐息,年来病初愈。忽喜身与心,泰然两......
  • 戏赠张五弟諲三首
    吾弟东山时。心尚一何远。日高犹自卧。钟动始能饭。领上发未梳。床头书不卷。清川兴悠悠。空林对......
  • 蝶恋花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
  • 甘露寺
    江山岂不好,独游情易阑。但有相携人,何必素所欢。我欲访甘露,当途无闲官。二子旧不识,欣然肯......
  • 正月九日,有美堂饮,醉归径睡,五鼓方醒,
    众人事纷扰,志士独悄悄。何意琵琶弦,常遭腰鼓闹。三杯忘万虑,醒後还皎皎。有如辘轳索,已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