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题护国大师塔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杜荀鹤
2025-07-24

题护国大师塔

唐代  杜荀鹤  

莫认双林是佛林,禅栖无地亦无金。
塔前尽礼灰来相,衲下谁宗印了心。
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
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

题护国大师塔作者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题护国大师塔翻译及注释

中文译文:

题护国大师塔

莫认双林是佛林,
禅栖无地亦无金。
塔前尽礼灰来相,
衲下谁宗印了心。

笠象胤明双不见,
线源分派寸难寻。
吾师觉路余知处,
大藏经门一夜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杜荀鹤写给护国寺大师塔的一首题诗。诗中描绘了塔前的情景以及对佛法的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莫认双林是佛林”,指出双林不仅是佛林,也是禅林。接着诗中写到“禅栖无地亦无金”,表达了禅宗弟子不依附于任何物质的境地。

接着,诗人提到塔前的人们对佛教进行礼拜,“塔前尽礼灰来相”,显示了敬畏佛法的态度。然而,诗人却质疑了他们内心的修行:“衲下谁宗印了心”。这句话暗示了修行者是否真心投入佛法的修行,是否达到了证悟的境地。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师父——笠象胤明,双林却无法见到他,“笠象胤明双不见”,同时也提到了线源的传承,表达了佛法传承的困难和寻找的艰辛,“线源分派寸难寻”。

最后两句诗则是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佛法的领悟和体会,“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诗人坦然地说自己对佛法的了解还只是片面之识,但他却怀着一颗虔诚的信仰,夜晚默默地吟咏着大藏经,体味着佛法的深意。

整首诗通过描绘塔前的场景和对修行者内心的思考,表达了对佛法的追求和探索,并展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和虔诚。

题护国大师塔拼音读音参考

tí hù guó dà shī tǎ
题护国大师塔

mò rèn shuāng lín shì fú lín, chán qī wú dì yì wú jīn.
莫认双林是佛林,禅栖无地亦无金。
tǎ qián jǐn lǐ huī lái xiāng,
塔前尽礼灰来相,
nà xià shuí zōng yìn le xīn.
衲下谁宗印了心。
lì xiàng yìn míng shuāng bú jiàn, xiàn yuán fēn pài cùn nán xún.
笠象胤明双不见,线源分派寸难寻。
wú shī jué lù yú zhī chù, dà zàng jīng mén yī yè yín.
吾师觉路余知处,大藏经门一夜吟。


相关内容11:

哭刘德仁

入关因别舍弟

塞上

秋宿诗僧云英房因赠

赠广利大师歌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经青山吊李翰林
    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谁移耒阳冢,来此作......
  • 霁后登唐兴寺水阁
    一雨三秋色,萧条古寺间。无端登水阁,有处似家山。白日生新事,何时得暂闲。将知老僧意,未必恋......
  • 送黄补阙南迁
    得罪非天意,分明谪去身。一心贪谏主,开口不防人。自古有迁客,何朝无直臣。喧然公论在,难滞楚......
  • 秋宿栖贤寺怀友人
    一宿三秋寺,闲忙与晓分。细泉山半落,孤客夜深闻。鹤去巢盛月,龙潜穴拥云。苦吟方见景,多恨不......
  • 赴举出山留寄山居郑参军
    还如费冠卿,向此振高名。肯羡鱼须美,长夸鹤氅轻。理琴寒指倦,试药黑髭生。时泰难云卧,随看急......
  • 赠秋浦金明府长
    倚郭难为宰,非君即有私。惟凭野老口,不立政声碑。苦甚求名日,贫于未选时。溪山竟如此,利得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