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昆明池织女石(一作司马复诗)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童翰卿
2025-07-22

昆明池织女石(一作司马复诗)

唐代  童翰卿  

冬季  边塞  思乡  

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
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
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
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

昆明池织女石(一作司马复诗)翻译及注释

昆明池织女石(一作司马复诗),一首唐代童翰卿的诗。这首诗描述了昆明池中的织女石,表达了诗人对于昆明池和传说中的织女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中文译文:
一块昆明石,流传了千秋的织女名。
看见人时那虚弱的眼神,临水时更加深情。

苔藓显得颜色轻盈,水波发出杼声催促。
岸上的云朵像是刘海湿润,沙地上的月亮和眉毛相辉映。

有一张像莲花一样美丽笑容的脸,鸟儿才会无忧无虑的停留。
还有一位如同朝镜中的人,形象和影子分别却清晰可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唐代江南风景的一个名胜景点、传说中的织女石为题材,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和传统人文的赞美之情。诗中通过描绘织女石的景象和表达自然景物的情感,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山水和传说人物的倾慕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来引出诗的主题。昆明石是一块古老的石头,承载着传说中的织女的名字,具有历史和传统的含义。

接着,诗人描写了这块石头的神态和表情:“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通过“虚脉脉”和“临水更盈盈”的形容词,传达了织女石的柔弱和温柔之情。这种表情让人们感到了对于传统人文的敬仰和赞美。

然后,诗人通过一系列景物的描绘,展示了织女石的美丽和与自然的融合。例如,“苔作轻衣色”,将织女石和苔藓的颜色联系在一起,增添了一丝清新和轻盈的意境;“波为促杼声”,通过将水波和织布过程中杼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织女的勤劳和美好意境。

最后,诗人通过比喻手法,将织女石和人相对应,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例如,“有脸莲同笑”,将织女石的脸和莲花的美丽相比较,传达了织女石的美貌;“无心鸟不惊”,则传达了诗人对于织女石的敬仰和对自然和谐安宁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具体描写和隐喻的手法,表达了对于昆明池和织女石的赞美之情,传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山水情怀和对于传统人文的追溯。

昆明池织女石(一作司马复诗)拼音读音参考

kūn míng chí zhī nǚ shí yī zuò sī mǎ fù shī
昆明池织女石(一作司马复诗)

yī piàn kūn míng shí, qiān qiū zhī nǚ míng.
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
jiàn rén xū mò mò, lín shuǐ gèng yíng yíng.
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
tái zuò qīng yī sè, bō wèi cù zhù shēng.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
àn yún lián bìn shī, shā yuè duì méi shēng.
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
yǒu liǎn lián tóng xiào, wú xīn niǎo bù jīng.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
hái rú cháo jìng lǐ, xíng yǐng liǎng fēn míng.
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


相关内容11:

补周礼九夏系文·九夏歌九篇

自咏豆花

紫阁峰

论政

青门闲泛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送惠补阙
    诏下搜岩野,高人入竹林。长因抗疏日,便作去官心。清俸供僧尽,沧洲寄迹深。东门有归路,徒自弃......
  • 奉和鲁望春雨即事次韵
    织恨凝愁映鸟飞,半旬飘洒掩韶晖。山容洗得如烟瘦,地脉流来似乳肥。野客正闲移竹远,幽人多病探......
  • 奉和鲁望寄南阳广文次韵
    春彩融融释冻塘,日精闲咽坐岩房。琼函静启从猿觑,金液初开与鹤尝。八会旧文多搭写,七真遗语剩......
  • 偶成小酌招鲁望不至,以诗为解,因次韵酬之
    醉侣相邀爱早阳,小筵催办不胜忙。冲深柳驻吴娃幰,倚短花排羯鼓床。金凤欲为莺引去,钿蝉疑被蝶......
  • 瞽者叹
    我心岂不平,我目自不明。徒云备双足,天下何由行。...
  • 隗嚣宫晚望
    西顾伊兰近,方惊滞极边。水随空谷转,山向夕阳偏。碛鸟多依地,胡云不满天。秋风动衰草,只觉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