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9-06

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

宋代  苏轼  

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
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
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
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翻译及注释

《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
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
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
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自己前后身份的反思和追求。诗中提到了苏轼过去的身份是散居于彭泽陶瓷窑的彭泽人,而后来的身份是居住在苏州的韦姓人。他渴望寻找到王右丞,以期望从他那里获得一种真实的身份认同。苏轼将自己的身份与诗人和画手相比较,以兰花和菊花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对自己芳华时代的追求。然而,他也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同时成为诗人和画手,因此表达了担忧和分身的矛盾情感。

赏析:
1. 对自我身份的反思:苏轼通过描述自己的前后身份,展示了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思考。他通过选择彭泽和韦苏州这两个地方来代表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并希望通过与王右丞的接触来找到真实的身份认同。

2. 花卉象征:苏轼以兰花和菊花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对自己芳华时代的追求。兰花代表高雅和清雅之美,而菊花则象征着坚韧和寂寞之美。这些象征与苏轼作为诗人和文人的身份相契合。

3. 分身的矛盾:诗中表达了苏轼对自己无法同时成为诗人和画手的担忧。他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同时追求两种艺术形式,因此感到困惑和矛盾。

该诗词展示了苏轼对身份认同和艺术追求的思考,以及他对自身可能面临的矛盾困境的担忧。通过对自身与诗人和画手的比较,以及兰花和菊花的象征,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于追求真实身份和艺术完美的追求。

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拼音读音参考

cì yùn lǔ zhí shū bó shí huà wáng mó jí
次韵鲁直书伯时画王摩诘

qián shēn táo péng zé, hòu shēn wéi sū zhōu.
前身陶彭泽,后身韦苏州。
yù mì wáng yòu chéng, hái xiàng wǔ zì qiú.
欲觅王右丞,还向五字求。
shī rén yǔ huà shǒu, lán jú fāng chūn qiū.
诗人与画手,兰菊芳春秋。
yòu kǒng liǎng jiē shì, fēn shēn lái rù liú.
又恐两皆是,分身来入流。


相关内容11:

和陶时运四首

和邵同年戏赠买收秀才三首

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

和子由四首 送李供备席上和李诗

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书林次中所得李伯时归去来阳关二图后二首
    不见何戡唱渭城,旧人空数米嘉荣。龙眠独识殷勤处,画出阳关意外声。两本新图宝墨香,樽前独唱小......
  • 戏作切语竹诗
    隐约安幽奥,萧骚雪薮西。交加工结构,茂密渺冥迷。引叶油云远,攒丛聚族齐。奔鞭迸壁背,脱箨吐......
  • 虾蟆培
    蟆背似覆盂,蟆颐如偃月。谓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崖裂。当时龙破山,此水随......
  • 雷岩诗
    空岩发灵籁,彷佛如风雷。只疑函宝剑,天遣六丁开。...
  • 次秦少游韵赠姚安世
    帝城如海欲寻难,肯舍渔舟到杏坛。剥啄扣君容膝户,巍峨笑我切云冠。问羊独怪初平在,牧豕应同德......
  • 残句青山南
    青山南,白石北,此地嵯峨人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