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中秋不见月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罗隐
2025-07-23

中秋不见月

唐代  罗隐  

不见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

中秋不见月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中秋不见月翻译及注释

《中秋不见月》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个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景象的感叹和思考。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

这首诗以中秋夜的景象为背景,诗人通过描写风帘的声音和漏灯的痕迹,营造了一种寂静而神秘的氛围。诗人用"一半秋光此夕分"表达了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景象,表明夜晚的光线只有一半,缺少了明亮的月光。这种景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遗憾。

诗中提到了"素娥孀怨苦",暗指仙女嫦娥因羡慕人间的美好而吃嫦娥奔月的仙草,最终被迫与丈夫分离。这一情节加深了中秋夜的寂寞和伤感,也表达了诗人对崇拜的女神的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并教西北起浮云"揭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无奈和诗人的情感的延续。西北起秋云,象征着风云变幻,隐喻了诗人心绪的起伏和变化。

整首诗通过对没有月亮的中秋夜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遗憾和思念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意象的运用,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对夜晚的感叹和思考。

中秋不见月拼音读音参考

zhōng qiū bú jiàn yuè
中秋不见月

fēng lián xī xī lòu dēng hén, yī bàn qiū guāng cǐ xī fēn.
风帘淅淅漏灯痕,一半秋光此夕分。
tiān wèi sù é shuāng yuàn kǔ, bìng jiào xī běi qǐ fú yún.
天为素娥孀怨苦,并教西北起浮云。


相关内容11:

重过三衢哭孙员外

省试秋风生桂枝

堋口逢人

春江恨别

巫山高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经故洛城
    一片危墙势恐人,墙边日日走蹄轮。筑时驱尽千夫力,崩处空为数里尘。长恨往来经此地,每嗟兴废欲......
  • 东归诗
    九重丹诏下尘埃,深锁文闱罢选才。桂树放教遮月长,杏园终待隔年开。自从玉帐论兵后,不许金门谏......
  • 秋日怀贾随进士
    边寇日骚动,故人音信稀。长缨惭贾谊,孤愤忆韩非。晓匣鱼肠冷,春园鸭掌肥。知君安未得,聊且示......
  • 早春送张坤归大梁(一题作早春送大梁卢从事)
    萧萧羸马正尘埃,又送輶轩向吹台。别酒莫辞今夜醉,故人知是几时回。泉经华岳犹应冻,花到梁园始......
  • 帘二首
    叠影重纹映画堂,玉钩银烛共荧煌。会应得见神仙在,休下真珠十二行。翡翠佳名世共稀,玉堂高下巧......
  • 升仙桥
    危梁枕路岐,驻马问前时。价自友朋得,名因妇女知。直须论运命,不得逞文词。执戟君乡里,荣华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