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ī shì níng rén
成语解释: | 息:平息;宁:安定。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
---|---|
成语出处: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成语用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成语结构: | 联合式成语 |
产生年代: | 古代成语 |
成语正音: | 事,不能读作“sì”;宁,不能读作“nìnɡ”。 |
成语辨形: | 事,不能写作“是”。 |
近义词: | 相安无事 » |
反义词: | 推波助澜、无事生非 » |
成语例子: | 我承认我是抱着“息事宁人”的苦衷来接受它的。(闻一多《四杰》) |
成语谜语: | 防患未然安全操作 |
词语分开解释
息事 : 1.平息事端。
宁人 : 1.安定民众。
宁人 : 1.安定民众。
息事宁人是什么意思

原意是不生事扰民。后指平息纠纷,使人安宁(常带有自我牺牲的意味)
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后汉书·章帝纪》
国语辞典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后多指调停纷争,以使彼此相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三.滦阳续录五》:「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近相安无事反推波助澜,惹事生非,无事生非
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息事宁人的解释含义,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相关内容11:
安民告示
闲茶浪酒
爽心豁目
借篷使风
走石飞沙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