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āo bǐ lì
成语解释: | 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
---|---|
成语出处: | 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语 |
感情色彩: | 贬义成语 |
成语用法: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痞 |
成语结构: | 偏正式成语 |
产生年代: | 古代成语 |
近义词: | 刀笔老手、刀笔之吏 |
成语例子: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起自花村刀笔吏,英灵上应天星,疏财仗义更多能。” |
词语分开解释
刀笔 : 1.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有误则用刀削去重写。 2.借指文章。 3.指法律案牍。 4.见"刀笔吏"。 5.指诉讼文字。 6.指奏议及制诰等公牍文字。 7.指尺牍。
吏 : 吏lì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笔 详细>>
吏 : 吏lì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官吏。旧指小公务员:吏员。胥吏(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笔 详细>>
刀笔吏是什么意思

指代办文书的小吏
国语辞典掌案牍的书吏。后世又用来指讼师。《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赵禹传》:「今上时,禹以刀笔吏积劳,稍迁为御史。」简称为「刀笔」。
刀笔吏的网络解释
“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刀笔吏的解释含义,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相关内容11:
闭目塞耳
顺蔓摸瓜
遗篇断简
轻言肆口
防患于未然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