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成语 >公车上书意思及出处_公车上书成语解释
2025-10-05

公车上书

拼音:gōng chē shàng shū

成语解释: 公车:汉代官署名。指举人进京应试。特指入京会试的士人上书言事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干奏牍。”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政事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例子: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康有为即曾联络其中的一千余人,举行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拒合,迁都,变法图强。”

词语分开解释

公车 : 1.君主的兵车。 2.官车。 3.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天下上事及征召等事宜﹐经由此处受理。后以指此类官署。 4.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5.借指应试的举子。
上书 : 1.向君主进呈书面意见。 2.指给地位高的人写信。 3.旧时塾师向学生讲授新课。

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

1.汉制﹐吏民上书言事﹐均由公车令接待。上书人多有因此而被大用者。 2.指清末一历史事件。公元1895年(清光绪二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是年﹐康有为在京会试﹐他号召各省举人一千三百余人联名上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震撼全国。史称"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网络解释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公车上书的解释含义,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相关内容11:

气冲斗牛

花边人物

头上末下

死样活气

慨然允诺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犯组词,开头、中间、结尾的词语
    犯罪犯人侵犯犯规罪犯冒犯进犯触犯囚犯战犯犯罪分子要犯犯法犯下人犯不犯违犯犯不着政治犯来犯主......
  • 身当矢石
    此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形容亲自抵挡敌人进攻。 成语出处: 《晋书王鉴传》:“昔汉高、光武二帝,征......
  • 直捷了当
    此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同“直截了当”。 成语出处: 鲁迅《坟灯下漫笔》:“但措施太绕弯子了。有更......
  • 以一持万
    此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持:把握。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 成语出处: 先秦 荀况《荀子 儒效》......
  • 打里打外
    此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比喻又要管家里的事,又要对付外面的事 成语出处: 浩然《浮云》:“娶了媳妇......
  • 长治久安
    此成语的意思及出处 治:太平。国家、社会长期太平安宁。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贾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