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诗意和翻译_明代诗人王守仁
2025-07-23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

明代  王守仁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翻山麓。
晓来却问册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作者简介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翻译及注释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是明代文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昨夜我在天池上方露宿,
月色下听见雷声回荡在山麓。
清晨来临时,我却向佣人询问,
风雨在凌晨三点席卷茅屋。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王守仁在天池上方度过的一个夜晚。他在月光的照射下,感受到雷声在山麓回荡,给人一种宏大而壮丽的感觉。然而,第二天清晨,当他询问佣人时,得知山下突降大雨,狂风暴雨席卷了茅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力量的无能为力的感悟。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意象丰富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景色和力量的感受。首句“昨夜月明峰顶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壮丽的夜晚,作者选择在山顶露宿,使得他能够更为亲近大自然的气息。接着,他听到山麓回荡的雷声,这使得整个场景更加宏大而壮丽。而第三句“晓来却问册下人”则通过对佣人的询问,将读者的视角转移到了人类的世界。最后一句“风雨三更卷茅屋”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风雨席卷茅屋的场景,展示了自然力量的威力。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类处境的对比,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类力量的无奈感。同时,诗词的节奏流畅,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感受。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拼音读音参考

yè sù tiān chí, yuè xià wén léi, cì zǎo zhī shān xià dà yǔ
夜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

zuó yè yuè míng fēng dǐng sù, yǐn yǐn léi shēng fān shān lù.
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翻山麓。
xiǎo lái què wèn cè xià rén, fēng yǔ sān gēng juǎn máo wū.
晓来却问册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相关内容11:

漱玉亭

睡起自遣

黄山道中

黄山歌

大驾西狩还京百官出候于德胜门(四首)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送张虞部谪常州别驾还婺觐省
    谪去应吾道,流言亦世情。圣朝仍得罪,郎署早知名。落日梁溪棹,平芜瀫水城。秋风回首地,泪洒逐......
  • 题民元照片
    不信青春唤不回,不容青史尽成灰。低回海上成功宴,万里江山酒一杯。...
  • 江上呈华玉
    龙江东下水疑空,飞鸟流云落镜中。千里晴光遥漾日,满船秋色澹无风。青山旧国知何处,芳草离情去......
  • 谒黄帝陵
    远望郁苍连,抱岭环川。成林古柏势参天。百里荒原青一点,愈见森然,碑石付落烟。唐宋无传。茫茫......
  • 碙洲吊古二首
    一旅南巡瘴海边,孤洲丛樾系楼船。从容卷土天难定,急难防胡地屡迁。丹凤未传行在所,黄龙虚兆改......
  • 郊居八首
    寄遁匪云远,清溪即故栖。崇楼邀月近,列岫泄云齐。鸟至自相悦,人来乍欲迷。言访蓬瀛路,丹丘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