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bù hán ér lì
成语解释: |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
---|---|
成语出处: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成语用法: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
成语结构: | 紧缩式成语 |
产生年代: | 古代成语 |
成语正音: | 而,不能读作“ěr”。 |
成语辨形: | 栗,不能写作“粟”或“票”。 |
成语辨析: | ~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 |
近义词: | 毛骨悚然 »、提心吊胆 »、胆战心惊 » |
反义词: | 无所畏惧 »、临危不惧 » |
成语例子: | 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
成语谜语: | 热身战;六月打颤 |
歇后语: | 夏天发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