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ǎn bí ér guò
成语解释: | 掩:遮盖。捂着鼻子走开。形容对事物丑恶的嫌恶。 |
---|---|
成语出处: | 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成语用法: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成语结构: | 偏正式成语 |
产生年代: | 古代成语 |
成语正音: | 而,不能读作“ěr”。 |
成语辨形: | 掩,不能写作“奄”。 |
近义词: | 人皆掩鼻 |
反义词: | 蜂拥而至 » |
成语例子: | 他出入乘车,衣着华丽,人们见他却掩鼻而过。 |
词语分开解释
掩鼻 : 1.捂住鼻子。表示对肮脏﹑发臭之物的厌恶。 2.遮掩口鼻低声说话。表示谨慎小心。 3.《韩非子.内储说下》:"魏王遗荆王美人,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因为(谓)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王怒曰:'劓之。'"《战国策.楚策四》亦载此事。后以"掩鼻"为女子进谗离间之典。
掩鼻而过的网络解释

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掩鼻而过的解释含义,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相关内容11:
尺泽之鲵
持平之论
扬名四海
鞍组词,开头、中间、结尾的词语
百不一遇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