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登封道中三绝 缑山祠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辙
2025-09-12

登封道中三绝 缑山祠

宋代  苏辙  

飞仙不返周王子,重阜相连少室孙。
夜静笙声兼鹤下,回看惟有故山存。

登封道中三绝 缑山祠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登封道中三绝 缑山祠翻译及注释

《登封道中三绝 缑山祠》是苏辙在宋代所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飞仙不返周王子,重阜相连少室孙。
夜静笙声兼鹤下,回看惟有故山存。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游历登封道路上所见的景象,并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写山川和宗庙来表达自己对历史和传统的敬仰,同时也抒发了对逝去的时光和人事物的怀念之情。

赏析:
首句中的"飞仙不返周王子",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旦,他被封为缑山神仙,因此称为"飞仙"。然而,这里描述的是他不再返回缑山,可能是指周公旦已经逝去或者离开了缑山。接下来的一句"重阜相连少室孙",描述了缑山与少室山相连,两山之间的景色壮丽。这里的"少室孙"指的是少室山,它与缑山相邻。

第二句"夜静笙声兼鹤下",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夜晚安静时传来笙声,预示着夜晚的祭祀活动,而鹤的降临则象征着祥瑞和吉祥。整句意味着在宁静的夜晚,笙声和鹤的降临给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感觉。

最后一句"回看惟有故山存",表达了苏辙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即使他离开了故乡,回首望去,唯有故山依然屹立不倒。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也凸显了他对故乡记忆的珍视。

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山川景色和夜晚的祭祀活动,同时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传统的描写,诗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和传统的深深眷恋。

登封道中三绝 缑山祠拼音读音参考

dēng fēng dào zhōng sān jué gōu shān cí
登封道中三绝 缑山祠

fēi xiān bù fǎn zhōu wáng zǐ, zhòng fù xiāng lián shǎo shì sūn.
飞仙不返周王子,重阜相连少室孙。
yè jìng shēng shēng jiān hè xià, huí kàn wéi yǒu gù shān cún.
夜静笙声兼鹤下,回看惟有故山存。


相关内容11:

次韵子瞻游富阳普照寺

送高安罗令审礼

雨过

张嘉佑

送王适徐州赴举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梦中反古菖蒲
    百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食,再三不忍折。一人得饱满,余人皆不悦。已矣勿复言,人人好......
  • 和李诚之待制宴别西湖
    东来亦何恃,夫子此分符。谈笑万事毕,樽罍众客俱。高情生远岫,清兴发平湖。坐使羁游士,能忘岁......
  • 送侄迈赴河间令
    老去那堪用,恩深未敢归。谁能告民病,一一指吾非。尔赴河间治,无嫌野老讥。仍将尺书报,勿复问......
  • 入峡
    舟行瞿唐口,两耳风鸣号。渺然长江水,千里投一瓢。峡门石为户,郁怒水力骄。扁舟落中流,浩如一......
  • 雨中宿酒务
    微官终日守糟缸,风雨凄凉夜渡江。早岁谬知儒术贵,安眠近喜壮心降。夜深唧唧醅鸣瓮,睡起萧萧叶......
  • 游太山四首其一初入南山
    自我来济南,经年未尝出。不知西城外,有路通石壁。初行涧谷浅,渐远峰峦积。翠屏互舒卷,耕耨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