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送惠州监押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9-11

送惠州监押

宋代  苏轼  

一声鸣?一作鸿?雁破江云,万叶梧桐卷露银。
我自飘零是羁旅,更堪秋晚送行人。

送惠州监押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送惠州监押翻译及注释

《送惠州监押》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声鸣?一作鸿?
雁破江云,万叶梧桐卷露银。
我自飘零是羁旅,
更堪秋晚送行人。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在送别惠州监押的时刻所抒发的情感。诗中以鸣雁为引子,表达了离别之情。描述了雁群破开江上的浓云,梧桐树上的叶子卷起了朝露,暗喻着季节的变迁和人事的离合。苏轼自比飘零的旅人,感叹自己的身世如同流浪者一般,更加感慨秋天的晚上送别行人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苏轼离别之情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鸣雁和梧桐树是秋季的象征,它们与离别的场景相呼应,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和意境。雁群破开江云,象征着离别的瞬间,梧桐树上的叶子卷起露水,暗示着季节的变迁和人事的无常。苏轼将自己比作飘零的旅人,表达了自己的彷徨和无奈。整首诗以秋天的晚上为背景,更加凸显了离别的忧伤和凄凉。

这首诗词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表达了离别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孤寂。同时,通过对季节和人生的比喻,展现了人事无常、离合悲欢的主题,引人深思。苏轼以独特的视角和感受细腻的表达,使这首诗词成为了宋代优秀的离别之作,流传至今。

送惠州监押拼音读音参考

sòng huì zhōu jiān yā
送惠州监押

yī shēng míng? yī zuò hóng? yàn pò jiāng yún, wàn yè wú tóng juǎn lù yín.
一声鸣?一作鸿?雁破江云,万叶梧桐卷露银。
wǒ zì piāo líng shì jī lǚ, gèng kān qiū wǎn sòng xíng rén.
我自飘零是羁旅,更堪秋晚送行人。


相关内容11:

循守临行出小鬟复用前韵

仲天贶、王元直自眉山来见余钱塘,留半岁,

次韵赵德麟雪中惜梅且饷柑酒三首

座上复借韵送岢岚军通判叶朝奉

沐浴启圣僧舍与赵德麟邂逅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答子勉三首?此诗为黄庭坚作?
    君不登郎省,还应上谏坡。才高殊未识,岁晚幸无他。枥马羸难出,邻鸡冻不歌。寒炉余几火,灰里拨......
  • 荆门惠泉
    泉源从高来,走下随石脉。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泻为长溪,奔驶荡蛙......
  • 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任时知泸州,亦坐事
    昔年尝羡任夫子,卜居新息临淮水。怪君便尔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竹陂雁起天为黑,(小竹陂在......
  • 五色雀?并引?
    .海南有五色雀,常以两绛者为长,进止必随焉,俗谓之凤凰,云久旱而见辄雨,潦则反是。吾卜居儋......
  • 无题?此为白居易诗?
    引手攀红樱,红樱落如线。仰首看红日,红日走如箭。年光与时景,顷刻互衰变。何当血肉身,安得常......
  •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