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和刘道原见寄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7-20

和刘道原见寄

宋代  苏轼  

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
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去方知冀北空。
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
庐山自古不到处,得与幽人子细穷。

和刘道原见寄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和刘道原见寄翻译及注释

《和刘道原见寄》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敢向清时怨不容,
直嗟吾道与君东。
坐谈足使淮南惧,
归去方知冀北空。
独鹤不须惊夜旦,
群乌未可辨雌雄。
庐山自古不到处,
得与幽人子细穷。

诗意:
诗人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在清朝时代的困境和苦闷。他敢于直言不讳地抱怨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在当时并不被容纳。他感慨地呼喊着自己的道路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诗人坐在谈论之中,足以使淮南地区的人感到畏惧,回去后才明白冀北地区是空虚无人的。他以独鹤为喻,表示无需惊扰夜晚,因为众多的乌鸦还无法分辨出雌雄。庐山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到达的地方,只有与幽居的人们交流,才能深入了解其中的细节和真相。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入的语言展现了苏轼在清朝时代的失落和困惑之情。他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矛盾,坦然表达对时代的不满和无奈。诗中的比喻手法生动形象,通过独鹤和群乌的对比,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与众不同。庐山则象征着遥远而难以到达的目标,只有与幽人交往,才能获得真正的了解和满足。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时代的思考。他以个人的经历和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环境的不公和限制。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由思想的坚持。整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对真理的追求,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和刘道原见寄拼音读音参考

hé liú dào yuán jiàn jì
和刘道原见寄

gǎn xiàng qīng shí yuàn bù róng, zhí jiē wú dào yǔ jūn dōng.
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
zuò tán zú shǐ huái nán jù, guī qù fāng zhī jì běi kōng.
坐谈足使淮南惧,归去方知冀北空。
dú hè bù xū jīng yè dàn, qún wū wèi kě biàn cí xióng.
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
lú shān zì gǔ bú dào chù, dé yǔ yōu rén zǐ xì qióng.
庐山自古不到处,得与幽人子细穷。


相关内容11:

题文与可墨竹(并叙)

刘乙新作射堂(乙父尝知眉州·此题一作:书

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王晋卿画)

藏春坞

石芝诗(并引)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武昌西山(并叙)
    嘉祐中,翰林学士承旨邓公圣求为武昌令,常游寒溪西山,山中人至今能言之。轼谪居黄冈,与武昌相......
  • 觅俞俊笔
    笔工近岁说吴俞,李葛虚名总不如。虽是玉堂挥翰手,自怜白首尚抄书。...
  • 子由在筠作《东轩记
    大士何曾有生死,小儒底处觅穷通。偶留一吷千山上,散作人间万窍风。...
  • 吴江岸?或谓为苏舜钦作?
    晓色兼秋色,蝉声杂鸟声。壮怀销铄尽,回首尚心惊。...
  • 白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月昏。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
  • 与舒教授、张山人、参寥师同游戏马台,书西
    竹杖芒鞋取次行,下临官道见人情。天寒菽粟犹栖亩,日暮牛羊自入城。沽酒独教陶令醉,题诗谁似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