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姑苏杂咏 寒泉(在支硎山)诗意和翻译_明代诗人高启
2025-09-11

姑苏杂咏 寒泉(在支硎山)

明代  高启  

远络丛峰间,平流盘石上。
月照欲成潭,风吹不生浪。
声兼寒叶下,色映秋苔涨。
野客照羸颜,曾来倚筇杖。

姑苏杂咏 寒泉(在支硎山)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姑苏杂咏 寒泉(在支硎山)翻译及注释

《姑苏杂咏 寒泉(在支硎山)》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远离尘嚣,泉水从峰间流淌,
平静地流过盘石。
月光照耀下,泉水欲成潭,
但微风吹过,却无涟漪起伏。
泉水的声音伴随着寒冷的落叶,
泉水的颜色映照着秋天的苔藓。
野客照见自己瘦弱的面容,
曾经来此倚靠着竹杖。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位于支硎山的寒泉景观。诗人通过描写泉水从峰间流淌,平静地流过盘石,以及月光照耀下泉水欲成潭的情景,表达了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氛围。然而,微风吹过时,泉水却没有产生涟漪,这进一步强调了泉水的平静和静谧。诗中还描绘了泉水声伴随着寒冷的落叶,泉水颜色映照着秋天的苔藓,这些细节增添了诗词的意境和生动感。最后,诗人提到了野客(指游客)照见自己瘦弱的面容,曾经来此倚靠着竹杖,这暗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倾慕和对人生的思考。

赏析:
《姑苏杂咏 寒泉(在支硎山)》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寒泉的景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平和和自然之美的追求。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泉水的平静与微风的轻拂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泉水的宁静和静谧。同时,诗人通过描绘泉水声伴随着寒冷的落叶和泉水颜色映照着秋天的苔藓,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最后,诗人以野客照见自己瘦弱的面容,曾经来此倚靠着竹杖作为结尾,给人以深思,引发读者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寒泉景观的描绘,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明代诗人高启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姑苏杂咏 寒泉(在支硎山)拼音读音参考

gū sū zá yǒng hán quán zài zhī xíng shān
姑苏杂咏 寒泉(在支硎山)

yuǎn luò cóng fēng jiān, píng liú pán shí shàng.
远络丛峰间,平流盘石上。
yuè zhào yù chéng tán, fēng chuī bù shēng làng.
月照欲成潭,风吹不生浪。
shēng jiān hán yè xià, sè yìng qiū tái zhǎng.
声兼寒叶下,色映秋苔涨。
yě kè zhào léi yán, céng lái yǐ qióng zhàng.
野客照羸颜,曾来倚筇杖。


相关内容11:

和张民朝谒建隆寺二次用写望试笔韵

陪淮南转运魏兵部游颖州女郎台寺

过永庆院

李仲求寄建溪洪井茶七品云愈少愈佳未知尝何

尹师鲁治第伐樗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雍丘遇雨
    日暮风雨急,逆水舟难牵。波波入杞国,悄悄谁忧天。阗阗陂中雷,幂幂堤外烟。骤然沃大热,蒸饫如......
  • 姑苏杂咏 姑苏台(在横山西北麓)
    金椎夜筑西山土,催作高台贮歌舞。文身泽国构王基,却笑先人独何苦。铜铺玉槛盛繁华,幻作峰头一......
  • 陇头水
    人间何处无流水,偏到陇头愁入耳。夜杂羌歌明月中,秋惊汉梦空山里。陇阪崎岖九回折,声随到处长......
  • 云间月
    明明云间月,皎皎莫可指。雄乌与牡兔,万岁不生子。三旬後乃合,徒用成甲癸。焉见下土物,长养各......
  • 姑苏杂咏 临顿里(十首)
    应爱山斋好,秋风不卷茅。凿渠侵蚁穴,移树带禽巢。人世真浮梗,吾生岂系匏。不逢皮从事,谁结岁......
  • 依韵和梅龙图观小录
    四百鸾皇羽翼成,高低轻重出权衡。他时俱作公卿去,夸是王家门下生。...